时间:2023年11月16日 11:14 浏览数:次 来源:学习时报2023-07-31
四十五年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造林治沙英雄,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防沙治沙、生态治理的坚强领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已形成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三北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一千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导致严重退化。黄土高原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荒漠化、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1978年11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毅然决定建设期限长达七十三年、范围占我国陆地总面积42.4%的“三北”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2018年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对解决荒漠生态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实际行动践行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庄严承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规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建设的战略决策是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三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北地区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有七个强风蚀区、三十四个风沙口和三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这里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翻开三北地区防沙治沙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锁黄沙、造绿林,让祖国北疆大地由黄到绿、由绿生金,形成了连绵成海的绿色丰碑。如今,“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四点五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曾经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避暑胜地,八百六十万亩的毛乌素沙地变成了一片林海,八步沙林场二十多万亩荒漠变绿洲……防沙治沙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死亡之地”到“沙漠绿洲”,宝日勒岱等几代治沙人驰而不息、不懈接力,在毛乌素腹地镌刻绿色奇迹;从被动治沙到主动治沙,再到开发沙产业,库布其治沙人同步推进生态治沙增汇和光伏治沙减排相结合的双向碳中和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生态产业化道路。
“三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四十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北治沙人锲而不舍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建设出一条条绿色长廊。无数双长满老茧的手、无数张晒得黝黑的脸,一茬接着一茬,一代接着一代,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谱写着一曲曲改善生态、造福人类的绿色壮歌。“时代楷模”苏和2004年从领导岗位退休后,回到家乡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地区,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人工种植梭梭九万多株,在茫茫戈壁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塞上愚公”董鸿儒从十八岁到八十多岁,执着于种树一件事,硬是把荒山秃岭治理成松涛草海、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到2022年,群众投入五十亿个工日以上,无偿累计投工投劳占“三北”工程总投资的近一半,助力“三北”工程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二点三四万亿元。这其中更是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批批、一代代治沙英雄,创新探索了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甘肃民勤模式、内蒙古磴口模式和库布其模式、新疆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必须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以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恒心和韧劲接续奋斗,在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上创造新的奇迹。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